欢迎光临合肥新闻热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如何有效实施课程融合?

全文长 3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教育,是一场关乎成长与未来的漫漫征程。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不断追寻更优质、更全面的教育模式,我们站在教育改革的新起点,眺望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教育新纪元。

2024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开始全面使用,标志着义务教育进入了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相互兼容的新时代,中小学课程融合建设正以蓬勃之势引领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学习世界。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各个学科领域,打破了传统课程之间的界限,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有机融合,以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更新迭代,更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飞跃,站在面向未来的岔路口,新课程如何从“统整”走向“融合”?如何构建并实施“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是教育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1

如何理解课程融合?

中小学课程融合建设秉持着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的教育理念,它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因此,课程融合旨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综合性的学习环境中,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课程融合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不再将各个学科孤立看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相互联系,明白学科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进而学生能够建立起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2

课程融合如何“落地生根”?

▶ 主题式课程设计

主题式课程设计是课程融合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例如,以“生态环保”为主题,语文课程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的文章、撰写环保倡议书;科学课程则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方法;美术课程鼓励学生创作环保主题的绘画作品;数学课程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了解环保措施对环境改善的影响等。这样的主题式课程设计,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 项目式学习推动

项目式学习在课程融合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经历从项目策划、实施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比如,开展一个“校园科技节”项目,学生们要分工合作,负责活动策划、宣传推广、科技作品制作等不同任务。在科技作品制作过程中,涉及到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的应用;宣传推广则需要运用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技能。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

▶ 跨学科教师团队协作

课程融合建设离不开跨学科教师团队的协作。教师们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他们共同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例如,在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课程中,历史老师介绍遗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地理老师分析遗址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制作遗址保护的宣传海报,语文老师组织学生撰写保护遗址的倡议书。跨学科教师团队的协作,为课程融合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 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

为支持课程融合建设,学校需要积极整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除了传统的教材、教具外,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资源、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同时,学校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邀请专家学者、行业精英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

课程融合的“学校方案”

在一次次的学校走访中,我们发现了一批又一批课程改革的“先行者”,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铺开,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逐步确立,如今校本融合课程已经在一些先行学校生根、开花、结果。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建构了由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系列组成的“博约”课程体系,重点开发了“博学课程、博雅课程和博采课程”三大拓展性课程群,打造“内生课堂”,使它们与国家课程共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生态系统。

杭州市娃哈哈小学建校60年来,积极探索美好教育背景下“五育”融合的实践范式,学校重视课程的美育渗透,挖掘常态课的内在美感,体现各类课程的美育元素。学校将美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融入每个教师的心中,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杭州市春晖小学以国家课程群、德育课程群、小V课程群、未来课程群、大朋友课程群五类课程为主体,建构春晖阳光课程体系,推进小中大课堂模块组合与实施,促进春晖少年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杭州市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一直进行基于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了丰富课程体验,学校积极对接周边资源,筹建了杭罗博物馆,莫干剑工艺美术博物馆,食育厨房等一批特色活动空间。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着力推动学校课程迭代优化,始终坚定地指向学生的发展,2021召开课程5.0版发布会,形成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突破时空学科边界、朝向复杂问题解决为核心的5.0版课程实践。

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以“江河汇泽,纵横贯通”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接班人为育人目标,构建了“W&M Curriculum”课程体系、生活应用型空间、学生工作室等,实行长短课、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开展模式。

杭州市丁兰第三小学一直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动开发“生活中的劳动,劳动中的生活”课程体系,先后打造室外劳动基地守拙园、嘉木苑,室内劳动场所木工坊、美食工坊、茶艺“品兰轩”,并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积极探索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实践,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注重课程创新,设计了“点亮长江印”等许多具有特色的跨学科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求真、向善、至美”不仅是杭州市下沙中学(杭电附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深深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当中,其中贯彻践行这一理念的STEM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成长,鼓励学生探索真理,追求善良,创造美好。

“五育融合”理念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这一背景,(点击蓝字查看详情)将在杭州市举办,共同探讨如何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分享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实践。

▶ 权威专家引领

大会邀请了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带来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围绕新时代课程建设的内涵、实施路径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解读与探讨。

▶ 名校实地参观

大会将走进以上杭州市9所特色中小学,走进校园、深入课堂,实地观摩学校特色课程教学活动,亲临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学习的场景。

▶ 特色课程展示

大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数十所中小学的特色课程成果,犹如一个五彩斑斓的课程大观园。这些特色课程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各领域,充分展示了各地学校在“五育融合”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独特魅力。

▶ 经验交流共享

各地学校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大会平台进行交流与共享,这些成功经验将为其他学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进而促进各地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

期待在大会上与您相遇,共同见证教育的美好未来!

点击下方海报

了解大会详情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合肥新闻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合肥新闻热线 hf.affnews.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